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62|回复: 0

深化认识加强沟通 严把抗诉案件质量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3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化认识加强沟通 严把抗诉案件质量关
, w7 ~( o6 K8 a牛丽霞4 E2 Q' k, K& ?8 d/ j$ }
抗诉是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公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对法院不当判决的抗诉,是纠正错判、维持正义、维护和谐、彰显法律严肃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检察机关对什么样的判决应当抗诉、法院是否改判就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笔者所在检察院近年来抗诉案件改判率却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抗诉工作。
% q$ b2 O' _5 s7 I0 `, m 一、抗诉案件改判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 u. N% c, q  K' M (一)检法之间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不同把握
$ }2 ~; n1 @, ]: i 宽严相济是近几年来实施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意为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结合、宽严有度,但是不同的办案部门、不同的承办人对同一案件当宽还是当严难免有不同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H9 l- p5 `4 X8 P7 F# { 1.对于具有自首、立功、民事赔偿等情节的被告人是否一定从宽。1 M7 t  T/ L+ a+ S- D
检法之间对于这些可以从轻情节的把握存在分歧,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把握的不同造成此类案件抗诉后难以得到改判。绝大多数情况下,法院认为只要有自首、立功、民事赔偿等情节的,均应从轻处罚;而有时检察机关更多地强调被告人犯罪性质的恶劣和后果的严重,认为不应当从轻处罚。
: z! }9 G% _* G! N 2.对于坦白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或者“鉴于案件具体情节”等是否可以从宽。
' C4 m, C3 L/ S+ {2 r: T5 a- M 法院经常以坦白、认罪态度好或“鉴于案件具体情节”为由对被告人从轻处罚,所谓的“鉴于具体情节”主要是指无法明确表达于判决书的原因,如被害人可能对案件的发生有一定的起因作用但又不至于构成被害人过错或责任,或者其他的一些细微情节。而检察机关却并不认同此种做法,认为犯罪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被告人不可以对其以此理由从轻处罚。
- @$ c8 o" u3 H# D( l- p (二)抗诉原因的多样化更易造成检法之间认识分歧
$ M7 e7 i5 ?8 `( I0 [ 随着公诉水平的提高,公诉部门抗诉的原因也出现多样化,不再着重于前些年的对量刑畸轻尤其是对应判处死刑而轻判为死缓的抗诉,以笔者所在检察院为例,2006年抗诉的5个案件中,有4件都是对死缓判决的抗诉,2007年的6件抗诉案件中,全部为对死缓判决的抗诉。2008年之后,对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判决的抗诉以及对于法律适用的抗诉也多了起来,而此类案件尤其是对法律适用抗诉的案件,检法之间更易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有因证据把握角度的不同,也有因对法律理解的不同,从而导致抗诉后难以得到法院的认可。1 j; A8 ], ^2 u3 D
二、针对抗诉改判率下降应采取的对策, I& W# Z/ w  U! Z8 H( I7 w
(一)加强检法沟通,统一对自首和附带民事赔偿的认识
! c/ x/ M$ E  T& h9 {4 ~# w' G 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这是对被告人认罪尤其是悔罪态度的一种认可。而刑法之所以没有规定对自首的被告人“应当”从宽,说明立法者也并不认为所有的自首都可以从轻处罚,从轻处罚的只能是真正具有悔罪态度的被告人,而情节极其恶劣民愤极大,即使自首也不应从轻处罚。因此对于什么样的自首可以从轻,什么样的自首不能从轻,检法之间应该有一个大致的统一,不能一律从宽。民事赔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否赔偿了被害人的损失哪怕是小部分损失都可以从轻?首先应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是法律规定的被告人应承担的义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给予被害人充分的民事赔偿也反映了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以及对被害人家属的感情安抚作用,在此基础上如果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是可以考虑对被告人从轻处罚;但如果没有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而对被告人从轻处罚,势必引发被害人的不满。因此检法之间对于民事赔偿的问题也应该达成一个基本一致的,不能一刀切式地从轻。4 x5 \2 I0 T5 h; w5 P1 I
(二)严把抗诉案件标准# \4 q+ {! h. }2 V5 Z
检察机关对提出抗诉案件的标准要严格把握,不必要的抗诉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也降低了抗诉成功率。在抗诉工作中,要做好被害人家属的安抚工作,不该提出抗诉的坚决不抗诉,这也是提高抗诉成功率的一个着眼点。
6 U5 q: O" ^; t( } (三)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当抗必抗由于在某些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可能检察机关的一些抗诉案件未能得到支持和改判,但是不能因此放弃监督职责。只要理由充分,依法应当抗诉,就应当坚持抗诉,通过抗诉工作来阐明观点。
1 [5 E4 J# R1 P  F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民检察第二分院), e+ e& u7 o' d# N4 }
来源:检察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大连法律网 ( 辽ICP备11016413号 )

GMT+8, 2024-3-29 08:55 , Processed in 1.0937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